第三百九十九章 阶梯人才培养,辜恩背德(1/3)

而且,没有目标,没有科研新项目,科学院又有什么用,又怎么能培养出顶尖的科学家?

工业革命,将要由大明来发起并引领,底蕴便是不断涌现出来的科技人才。所谓的厚积薄发,正是同样的道理。

皇帝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引导和提倡激励,使大明帝国在自然科学领域急追进取,并最终超越领先。

没错,大明帝国在科学基础上已经落后,尽管这种落后可能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才能够看出恶果。

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没有谁比皇帝更清楚,也没有谁比皇帝更有痛切的感悟。

“其实,按照正常的思维和发展,线膛枪是先于适用的子弹问世的。”皇帝缓缓说道:“这个先后顺序,对孙爱卿或许有些启迪……”

历史上,线膛枪问世之后,只是一种实验性的武器。因为刻有膛线,前装子弹要保证在枪膛中的闭气性,往往做得比枪的口径略大。

这样的结果就是装弹时极为费劲,通常需要用锤子来击打推弹杆才能将枪弹推到位。

而这又常常导致更危险的情况发生,就是枪膛破裂。子弹也会产生变形,达不到预期的杀伤效果。

米尼弹则是对这种种弊端的改进,而应运发明的。米尼弹的口径比枪口径略小,装填轻松。

弹体还有螺纹以配合膛线,尾部空心,使用软木材料,依靠发射的火药气体而受热膨胀,从而保证气密性,并使弹体沿膛线旋转。

道理听起来很简单,但在实际上,孙元化等研制人员却印象深刻。

如果不是皇帝所提的建议和思路,他们根本就想不到子弹的改进方法,线膛枪的实用也就卡在第一个大困难上。

现在的困难只是枪管中膛线的拉制,一旦有适用的机械制造出来,除了资金,线膛枪作为实用武器也就没有了障碍。

有坩埚生产出的高碳钢刀具,品质还在不断提高,制造出拉线机械并不是太过困难的任务。

就如同当初钻滑膛枪管,由人工到机械,工作效率的提升,令人震惊,也是能迅速装备明军的重要原因。

“……与枪管同轴心,刻刀在拉动的时候同步旋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