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 章 权臣摆烂第六天(3/4)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说他是贪权夺利的权臣的论调渐渐小了下去。

越来越多的人提起谢清碎当年殿试高中,被先皇连连夸赞、刚下殿试就被请到翰林院赐了官服的风流旧事,传得惟妙惟肖。

哪个读书人没做过金榜题名、皇权施恩的美梦?

正赶上殿试在即,无数学子聚在盛京,这桩旧事在学子间简直传得飞快。

尤其是那些寒门学子,谢清碎当时可是清寒出身、无丝毫根基,切切实实靠着才学一步登天。

这样的旧事给了不少同为寒门的学子们无限的遐想素材,涌起对谢清碎的崇拜。

不过数日,谢清碎在学子们中的名声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俨然成了寒门高中代表人物。

连谢清碎早年做的诗词赋文也被翻出来,不少文臣和学子都对他的诗词点评颇高,狠狠让谢清碎赚了一波才名。

一时间,竟然有几分清流文臣的美名了。

就是这风评转变得实在太快太诡异,不像全天然的,有人工制造的痕迹。

谢清碎琢磨了一下,觉得应该是有祝林在其中推波助澜。

这个世界上想混个坏名声很容易,但想要从坏名声中洗白却是成倍的难度。

即使真有风向也要很长一段时间,不太可能转变的如此迅速。

谢清碎现在倒是相信系统说的祝林对他有意的论调了。

真奇怪,他和祝林从前压根没太多交情,这感情究竟从何而起?

不过别人捂得好好的,谢清碎也没兴趣自己凑上去戳破,他并不想陷入奇怪的感情纠葛中,退休打工人没有那根弦,不甚在意地继续他自己的生活。

就是此事造成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有些很意想不到。

譬如说谢清碎追更到一半的《大权臣倒台记》只出到第三节,就宣布改名成《侍郎盛京游居日常》,改了大纲继续发表。

谢清碎:“……”

他严厉谴责这种写到一半改头换面的行为。

不过这作者还真有几分功底,改了大纲也写的引人入胜,并无丝毫勉强拼凑的痕迹,逻辑居然能完美地圆回去。

谢清碎纠结了几天,还是捏着鼻子继续追了下去。

谢清碎风评的变化自然也传入了小皇帝耳中。

按理说他应该及时做出反应,他要一点点拔除谢清碎的权柄,就不能让他的名声太好。

但小皇帝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操心这些,他因即将来京的岭南王焦头烂额。

这里指的岭南王并非当年的老摄政王,而是他刚继承了岭南王位的嫡子。

老摄政王去岁回到封地,当年年底就病故了,亲王之位由他的嫡子萧烛继承,算起来是小皇帝的堂兄。

萧烛比小皇帝大了五岁,从小才智就很不一般,不足十岁时就开始跟着老岭南王理政,据说老岭南王在盛京摄政时,岭南封地的事务就是全权由当时还是世子、不过十五岁的萧烛打理。

竟没有出一丝疏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