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纪雨桐(二合一章节)(3/3)

以她金丹境的强大神识,只要在心中稍稍推算一下,别说鸡兔同笼,就是笼子里关进一头老虎,她也能核算的分毫不差。

“听说,这苏侯少年雄主,名震河洛,如果他知道,自己挑中的状元是一女子,想必表情一定很精彩吧?”念及此处,纪雨桐嘴角弯起一抹弧度。

而就在考舍东南之间的一间阁楼上,此刻的晏昌正在陪着一个锦袍华服的少年王侯,眺望着远处的一座座考舍。

“君上,这次士子,经过初步筛选,排除一些不能报考的士子,共有一千六百二十一人,其中有一小半来自周方列国,不少士子户籍都是鲁、宋国,甚至还有郑国。”

苏照点了点头,对这种情况颇为满意,看来他先前那场大胜,也给他带来一些额外的名声助益,起码吸引了一些周边国家的读书人,仕宦苏国。

苏照神色顿了顿,叮嘱道:“将士子户籍都做好归档,不管其中到底有没有他国奸细,先期都不要打草惊蛇,越是奸细,反而前期愈是卖力。”

纵然有敌国派来的奸细搞什么无间道的卧底事业,他也有各种手段给予规制。

晏昌沉吟了下,问道:“这一期,君上录取多少?”

“按十比一择优录用,宁缺毋滥嘛,然后中元殿,再选出三甲之才。”苏照朗声道。

第一期,说实话就考士子并不算多,当然,这科举取士原就带着试验性质,如果不择贤愚,大比例录用,恐怕会给天下读书人眼中留下一种不值钱的看法。

这就是人心,太过容易得到,反而轻视鄙薄。

而一百六十多人,不多不少,就很合适,官位也能给予,要知道前世华夏王朝,一科取士也才三百来人,他现在坐拥八郡之地,再多之人,也很难安排。

当然,还是那句话,这是首次开科取士。

晏昌估算了一下人数,道:“如此,纵然安排到中枢、郡县观政,也能安排。”

“以后科考之制就分两级,先是各郡郡试,初劾为秀才,然后这些秀才再入京都,入贡院举为入考,再行殿试,至于诸国外来士子,就可在温邑单独报考,作为秀才头衔,”苏照朗声道。

晏昌点了点头,道:“君上此策甚妙。”

而就在君臣二人攀谈之间,时光飞逝,不知不觉就到了夕阳落下,夜幕降临。

这场考试,题量不大,就没有那种连考数天的情形,至辰正时分始,至酉正方止,午时供应一餐,随着铜锣响动,饥肠辘辘的士子纷纷交卷。

早有官差兵丁分发烙饼,士子陆陆续续出了考场。

等收拢、弥封了试卷,苏照也在禁卫的翊卫下,出了贡院,神情施施然地向着禁宫而去。

此刻贡院之中,纪雨桐迈过贡院高高的门槛,沿着街道向住处而去,少女一身英飒儒衫,按着腰间神兵宝剑,秀气的眉宇之下,眸光晶澈。

分明还在心中感慨先前所作的那道策论,“这苏侯还真是不掩其雄心壮志,堂而皇之地在试卷中寻找辅弼帝王的王佐之才!”

纪雨桐撇了撇嘴,抬步向前行着,忽而就看到路边莹莹灯火之下,有着一个以木杆搭起的四四方方芦蓬,一老妪、一少妇,支起摊贩,卖着馄炖、包子,热气腾腾之中,人头攒动。

纪雨桐见此,不由眼前一亮,连忙快行几步,落座在一张空闲桌上,道:“来碗馄炖,一笼小笼包。”

此刻苏国温邑并无月前那种战云密布的紧张,故而在晏昌的主导之下,并不曾执行什么宵禁之制,不久前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还着实热闹了一番。

远处旗幡之下,灯笼彤彤,酒肆、戏院、茶楼,青楼人声鼎沸,俨然一派夜市之相。

“好嘞,公子,您稍等。”荆钗布裙的妇人高声应着,就转身忙碌。

纪雨桐此刻给自己倒了一杯茶,茶是粗茶,但此刻身处灯火阑珊的闹市,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而这时,似乎是贡院之中出来的士子也有一部分朝这边汇聚,芦蓬之下,就渐渐坐满了人。

有的在议论着考题,兴致热烈。

“公子?”彭纪问着驻足凝望的少年君侯。

“时间还早,不急着回去,走,去吃碗馄炖。”苏照看到远处的馄炖摊,目光一动,倒也来了几分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