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明主(3/3)

卢植?

他不是武将吗?

见事有转机、准备听故事的陆离一愣,他敢肯定自己没有记错,这人是剿灭第一次黄巾之乱的功臣,怎么摇身一变又成大儒了。

学渣本性暴露无遗。

事实上,这个时代依旧讲究讲究出将入相,不少读书人的战斗力猛地一塌糊涂,卢植就是典型代表。

数年前,蔡邕、李巡等人曾发起的校勘儒学经典书籍的建议得到朝廷批准,并将以刻成石碑的形式立在太学门口,而卢植主动上书,毛遂自荐。

正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能参与此等盛事的人,无一不是惊世大儒。

要知道,卢植可是大汉朝廷公认的文武全才,在担任经学博士、广收门徒的同时,还经常带兵剿匪,从割据一地的土匪,到威胁江山社稷的黄巾贼,他都奉命征讨过。

完全可以说当世大儒之中,没一个比他更懂打仗的了。

“昔年,吾与公孙瓒一同拜入老师门下,那时候他已有官职在身。”

可能是强提了一口气,赵峻说话利索了许多,“但却因难以升迁,遂决定辞官拜师。”

镀金?

这个陆离倒是能够理解,卢植名望不低,开了个学院广收门徒,有人希望能学到东西,也有人希望搭上大船、广交人脉,亦或者想要两者兼得。

“子龙,你可知当时他年纪轻轻已是六百石的官员,为何再无升迁之路?”

“因母地位卑贱,虽出身贵族,但却饱受排挤!”

赵云自然不知道这桩秘闻,更他想不通兄长为何要说这些。

与此同时,病恹恹的赵峻面露回忆之色。

十几年前,家族尚未衰落,他也没有身染重疾,父亲托了关系,为自己争取到了拜入大儒卢植门下的机会。

结果,等赶到雒阳缑氏山下,却听童子说主人卢植奉诏外出剿匪去了,暂不能为学生讲经。

不远万里从幽州赶去求学,却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赵峻自然心有不甘,幸亏卢植留下话说:

来者皆为我的学生,虽然我临时受命前去剿匪、无缘见面,但求学者都可以录入名牒,成为记名弟子,若是不愿意等待,亦可另择良师,而姓名依旧会被保留在名牒上,事后也不会怪罪。

就这样,他们这批新人中有人离开,有人选择留下,平日里,由几名先入门的弟子代师授课,传授一些经学,甚至术法方面的知识。

可惜师兄并非师傅,没有一个够分量的人镇场,缑氏山上怎么可能安分下来?

尤其是那些有着官职的同门,公孙瓒常常下山嬉乐,结交那些出身不高的游侠。

并非赵峻看清游侠,他也不过是寒门罢了,只不过公孙瓒曾在醉酒时说过两句话:

今取衣冠家子弟及善士富贵之,皆自以为职当得之,不谢人善也。

衣冠皆自以职分富贵,不谢人惠。

起初,众人以为此话当不得真,结果朝夕相处下来,才发现公孙瓒确实是如此行事,只不过掩下了那份对衣冠子弟的厌恶。

究其原因,无非是公孙瓒为庶出子弟,从小遭受过同族的耻笑。因而长大后,对贵族子弟有些反感,更倾向于结交出身低微者——

出身不高的刘备,就与之交好。

正因为如此,赵峻一直对公孙瓒心有抵触,纵使日后家境衰落,也不愿找这个旧时同窗帮忙。

而今听到幼弟想要私投对方,更是惊得心神动荡,公孙瓒不喜衣冠子弟,要是送上门去,定然会被奚落。

或许,往后他会对其有所改观,但又有谁愿意让自家兄弟遭遇不顺?

这时,听完赵峻的讲述之后,陆离想到了《云别传》中一段话:

闻贵州人皆原袁氏,君何独回心,迷而能反乎?

你们常山郡的人都去投奔袁绍了,你怎么却来投奔我呢?

由此看出,公孙瓒对赵云带义从投靠自己,其实是抱有疑虑的。

“子龙,你先随我北上如何?”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吾主丁原求贤若渴,麾下猛将如云,是建立功业的好去处。”

旁听了这么久,又有赵峻送来的助攻,陆离自然不会没有表示。

“等我回营之后便请主公派医者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