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改革红利(3/4)

“如此,不仅会让朝廷蒙受损失,也是对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的不尊重!”

“还请陛下,切莫随想随做,要从时势考量啊!”

朱由校闻言,睁开眼睛,瞥向下头,不悦道:

“爱卿这意思,是说朕想一出是一出,没有看江浙地区考生的情况了?”

“臣不敢!”

“不敢——”这样的话,朱由校真是听得多了,冷哼一声,也懒得再多说什么,转头问:

“今日就做个决议出来,再拖,殿试可就要来不及了。”

语落,群臣再度开始嗡嗡议论。

魏广微和刘宗周、黄世斌等人,代表的是两个阶级,也是两种四路。

从道理上,这两种思路都对,究竟听谁的,就不仅仅是道理的问题了。

首先,魏广微代表的不仅是偏远地区考生,却也是魏党,是皇党,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提出自己的看点。

而刘宗周等人,就趋于保守,甚至提议恢复东汉制度,以保证江浙、顺天府的科考地位。

暗中,这其实也是维护江南士子和财阀集团的利益。

这个争论,其实在宋朝时候就有,从砸缸时代开始,司马光就证明了自己不仅仅是一个动嘴皮子的辩论家。

在实操层面的政争中,司马光也取得了南北之争的胜利。

作为继欧阳修之后在大宋中枢的另一个江西人,王安石在新政中也曾有为南方考生代言的改革措施。

但反变法的司马光当政之后,尽除王安石新法,最终为“西北士人”争取到了科举制中的名额保障。

尽管未全面实现“分生录取”的政治理想,但宋朝在科举制度上,先期实现了齐、鲁、河朔诸路与东南诸路的分别考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