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种地是个好主意(1/4)

想明白自己要做什么后,其他的就简单多了,梁瑞列好清单,打发一个叫做小柳子的仆役出去采购。

他要做三个口味的,猪肉、牛肉和半甜的玉米鸡肉肠。

是的,玉米,不用惊讶!这个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发现的高产粮食,嘉靖年间就出现在大明了,而且就这两天的酒席中,梁瑞还吃过。

在这个时代,玉米一般被叫做西天麦或者番麦,玉米这个称呼,得等到崇祯年间才会出现。

不过作为一个农学狗的梁瑞很清楚,这时候的玉米,跟后世的玉米可是有着很大区别的!

这时候的玉米普适性差,抗病能力也弱,一个简单的锈叶病或者玉米蚜虫就能让你颗粒无收。

更重要的是,这时候的玉米亩产,比咱们种了几千年的粟米等高不了太多。

一般北方一亩地夏麦和秋粟加起来能有个二石多一点,差不多也就在三百斤左右。

江南的上田能种几次水稻,亩产可能在四石,也就是差不多五百五十斤左右。

而此时的玉米,亩产很难超过六百斤(明代一石各地差异很大,本书一般按照一石等于140-150斤算)。

当然,玉米也有它的优势,它的生长时间短,种完玉米的地还可以种一季其他的农作物,或者干脆中两季玉米。

而且它坡地也能种,不抢良田,种植也要比水稻等简单的多。

玉米杆更是很不错的牲畜饲料和造粪的好东西,甚至还能用来给小孩当零嘴吃,梁瑞小时候就没少啃!

但是中国的农民,或者说中国古代的农民,一般都是很保守和倔强的,他们一般最相信的是祖先千百年传下来的经验。

而且这时候种地对于一家农户而言,可是一件关乎全家生死存亡的大事。

所以哪怕就是知道这玩意高产,敢尝试种的也很少,除非产量高到没法拒绝!

这就导致嘉靖年间就传入中国的玉米,到了二百年后,我大清大补老人的时代,种植面积仍然不高。

大补老人还曾把玉米当做一种稀罕食物而选为贡品,真正等到玉米种遍全国,差不多都快到民国时期了!

想到这些,本来是准备做点玉米肠的梁瑞,忽然好像想到自己以后该做什么了。

在这个时代,吃,仍然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事,如果他能把现在的玉米做几次选种,或者进行一些比较原始的种芽嫁接。

再结合后世几百年总结出来的,种植玉米的经验与心得,是不是能把玉米的产量,提到一个相当的高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