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今日抢的,来日加倍还我(3/3)

而黄台吉此举可是将他们解救了出来,也由此使得他们对于黄台吉感恩戴德,不止是在农事时很卖力,即使加入汉军旗,也是卖力操练。

尤其是他们参与各种战事时,也是表现得十分勇敢,丝毫不必那些满洲八旗的真鞑子差多少。

最为难得的是,他们更将黄台吉视为自己的恩人,只忠诚于黄台吉一人,简直就是黄台吉自己私兵一般的存在。

同时,黄台吉对于范文程、宁完我等一批汉人文臣也是格外恩宠和信任,每每遇事不决,都找他们问询。

这是因为,在黄台吉的心目中,那些满族各王爷、贝勒们,以及其他各文臣、武将,无不在私下有所结交,各人虽对其也都忠心,但总是难免会为他们自己考虑。

而范文程与宁完我等汉人官将,在满洲并没有什么根基,也没有完全被其他各旗主王爷们所接纳,几乎就等同于大清国的二等公民。

惟有皇帝黄台吉一人,对他们信任有加,也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掺杂到其他既成利益集团之中,所以其每每建言献策,总是能够站在黄台吉的角度出发。

在范文程与宁完我等汉人官将心中,黄台吉就是他们唯一的主子,他们忠于黄台吉,便是忠于大清国,反之亦然。

而此刻,黄台吉见范文程坐好后,先是忍不住咳嗽了几声,才开口说道:“范先生,朕有几件事情,一直犹豫不决,想请先生为朕解惑。”

范文程忙起身拜道:“陛下聪睿绝伦,勇武睿智无人能匹,自御极以来,运筹帷幄,奋武戎行,纵观前朝历代君王,也无几人能比。

臣能为陛下驱策,实为前生修来的福分,陛下但有问询,臣亦不敢有所搪塞,必知无不言。”

黄台吉微微点头,他似乎体力有些不支,便斜躺在御榻之上,轻声问道:“范先生,锦州之战事,今已入焦灼之态。先生可有何良策化解?”

范文程低头默思片刻,才道:“陛下,臣以为锦州战事,于我宜速不宜迟,当尽力速战速决,若拖延日久,粮草压力陡增,恐难以维持。”

黄台吉点头追问:“先生有何良策?”

范文程似乎早有准备,他毫不思索地接口回道:“臣以为,可趁西线退兵之机,示敌以弱,诱其进兵,如此才可寻隙攻之,或趁其半渡而击,或再出奇兵断其粮道,暗袭后路。

一旦明军生乱,我大清勇士便可乘势杀出,不难一战败敌,只要击溃明军一部,其他各营必定慌乱,不难将其彻底击溃。”

黄台吉的精神越来越差,他双目微闭,轻叹一声道:“朕也是如此想法,只是明军似乎不同于往日,竟不入我罄中。

尤其是那个宣府来的张诚,连挫我军锐气,实在可恨!”

谈及张诚,黄台吉似乎顿时来了兴趣,他双目睁开,精光四射,问范文程道:“先生对这个张诚,了解多少?”

范文程这一次便不再起身行礼,就像是平素唠家常一般,接口回道:“臣对张诚所知亦是不详,只晓得其崛起于崇德二年,时我勇士侵入明地,其还是一个游击。

未曾想,才只三四年光景,就已是一镇总兵,我大清勇士连连殒命于他手,其必有过人之处,既不能为我所用,断不可留。”

黄台吉眼中一点寒光闪过,恨恨道:“张诚,他若是一个游击,只在战场上便可将其击杀。而今,他既已成明国一镇总兵,那就请明国皇帝来替朕除了他。”

他说完这句话后,眼睛又再闭上,悠悠道:“此事你就不必挂怀,朕自会安排李率泰去办理。”

黄台吉接着又道:“朕还有一事,想听听先生意见。”

就在范文程疑惑之际,只听黄台吉轻轻说道:“朕,欲返盛京,然锦州战事正酣之际,又需一位大将留此主持。

礼亲王年老体衰,精力不如往日,难以胜任,而郑亲王持重,睿亲王聪敏,朕预在他二人中拣选一个,留下主持锦州战事。”

黄台吉说到这里时,眼角竟打开一条缝隙,斜视着范文程,问道:“依先生之见,他们两个之中,谁留下更为合适?”

范文程闻言一惊,他有些慌乱的站起身来,急道:“陛下,不可!”

/73/73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