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9 页(1/4)

书院的事情逐渐步上正轨,老爷子也因此常住书院,十天半月不回一次家,老爷子虽然身体看着健康,但毕竟上了年纪,锦绣不放心他一人住在书院,只能每日放衙亲自去瞧瞧。

老爷子像是焕发了事业第二春一般,在书院做的风生水起,精神头都比以前好了许多,和人说话中气十足,走路的样子多了几分气势,再也不是以往那般低调谦和,不刻意显露威仪的宁亲王殿下。

锦绣熟门熟路的进了书院,在院长办公室没找着人,眼珠子一转抬脚就走到了会议室。

果然一群读书人围在一个桌子前,为下个月的教学进度吵的脸红脖子粗。

有人觉得目前的教学进度非常合适,毕竟现在的这批孩子基础实在太差,就应该稳扎稳打。有人觉得目前的教学进度有待提高,若是想两年内让这些人掌握基本的科举知识或者生存技能,培养出一出校门就能为明安府所用之人,目前的进度就有些赶不及。

两边有各自的道理,互相摆事实,讲道理,一时之间谁都无法说服谁。老爷子在上面稳坐钓鱼台,不时摸摸胡子点点头,表明他在认真听众人的意见。

就是不发一言,只等的这群人最后找他裁决,才笑呵呵的各打五十大板,然后拿出早就准备好的教学方案分发给众人。

大家仔细一瞧,条理清晰,理由明确,这还有什么好争吵的?

老爷子早就准备好了,比他们想的还要清楚明白,他们想到的地方,老爷子早就想到了,他们没想到地方,老爷子还是想到了。

众人心里除了敬佩尊敬已经别无他话,只能说老爷子不愧是老爷子。是他们放在心里当偶像尊敬了几十年的老爷子,现在能在老爷子手底下做事,即使过去了几个月,大家伙依然感觉十分激动。

丝毫没有被老爷子抓壮丁的感觉,谁能多和老爷子说两句话,被老爷子指点一下学问,都能在同僚之间得意的翘起尾巴,被人羡慕嫉妒不已。

锦绣不得不佩服老爷子在这方面的魅力,谁说读书人不疯狂?谁说读书人不追星?读书人追起星来,简直让人无话可说,五体投地,甚至一度让锦绣震惊不已。

书院这些先生中,有人为了接近老爷子,为了得到老爷子的赏识,直接拖家带口来投奔老爷子。将老家的房产屋舍土地全部卖了,丝毫没有留下后悔的余地。

这还算是理智的,有那不理智之人听都未听说老爷子这边给他们什么待遇,就冲动的抛家弃业,孤身一人前来投奔。见到老爷子那狂热的态度,比后世的私生粉不差分毫,老爷子身上随手用过的折扇,玉佩香囊,随手提的字,随手写的书,这些人拿到一星半点儿都当宝贝似的供起来。

态度之虔诚,比那些每月初一十五上山烧香,还请了庙里的菩萨回家供奉的人真诚上百倍。简直叫人无话可说。

虽然说老爷子是锦绣正儿八经的师父,得到了皇帝的认可那种。

但锦绣对老爷子真没有这些人这般疯狂。曾经锦绣很不解地问冯大人:“读书人大多是这样吗?”

冯大人理所应当的点头告诉锦绣:“当然!”

锦绣听说后只能在心里暗自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师父的态度还不如这些外来人口。也不知师父他老人家是不是在自己这里找不到为人师者的快乐。

老爷子在他这里有没有为人师者的快乐锦绣还不清楚,但显然老爷子在书院里,那是相当快乐。

都到了乐不思蜀的境地。

整整两个月,老爷子竟然没有想起回家瞧一眼。日日躲在书院和学生老师为伍,整个人瞧上去年轻了十岁不止。锦绣觉得老爷子大概要在这里焕发事业的第二春,也不知道京城的皇帝陛下知道会不会来找他算账。

毕竟皇帝陛下想让老爷子留在京城当一个镇山太岁,当一个皇室吉祥物,当一个天下读书人的标杆,老爷子说什么都不肯,非要跑到这穷乡僻壤来跟他吃苦,还吃得乐滋滋,心甘情愿。

这叫皇帝如何想?

锦绣不放心老爷子,每天特意来书院看他,但谁能知道老爷子压根就不稀罕锦绣这个徒弟去看他,甚至还嫌弃锦绣碍事。

每次都带着一些家里做新鲜玩意儿,让老爷子尝尝鲜,偏老爷子忙起来没空注意这些细枝末节。最后好东西全都便宜了那些来找老爷子探讨学问的先生们。

一来二去老爷子还是不想回家休息,但锦绣跟书院先生们的关系却突飞猛进,有了质的提升。

要知道这些先生们骨子里可傲着呢,内心属于读书人的骄傲,不允许他们对锦绣一个黄口小儿卑躬屈膝。一个个见到锦绣都没好脸,要不是看在锦绣是老爷子关门弟子的份上,他们是连这个好脸都不愿意给的。

锦绣也只能任劳任怨,看这些先生们的脸色行事。

这也不能怨锦绣没志气,骨头贱,谁叫人家先生们一个个都出身不凡,锦绣这种商户人家考出来的进士老爷,没有一点底蕴之家,人家压根儿不屑于和他交流。这些人哪个家里没有几个当官的亲戚?哪个家里没有一个天子门生?有些人家门口的进士牌坊,能将整条街都摆满了,那才是正二八经的有底蕴的读书人家,才是人家正经交往的对象。

何况上层读书人之间也有鄙视链,互相之间也能看不惯。

面对几百年来的偏见,锦绣不忍着,还能怎么办?

谁叫人家是真的有本事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