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6 页(2/2)

若是明安府的这种模式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将来可能会推广天下,这就是关天下黎民百姓,关于天下所有读书人的大事。

在这件事上,老爷子不仅是一个先生,也不仅是一个院长,更加不是一个单纯的读书人,他是这个王朝的亲王,是皇帝的叔叔。他的一举一动,以及他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

每一步,老爷子必须谨慎对待,为了这天,从还没有离开京城开始,他就在心里一步一步的盘算,事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两年时光。

在这两年内他从未停止思考关于这所书院,关于明安府,关于唯一的小徒弟的未来。

老爷子想过最好的情况,也想过最差的情况,针对每一种情况,他做出了不同的应对策略,直到心中肯定不管将来面对何种境遇,他至少能保证徒儿性命无虞。

就是他做先生的能为徒弟所做的唯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虽然锦绣可能并不需要,但是他做人家师父的,既然答应了陪徒弟一起趟这趟浑水,就不置徒弟的生死于不顾。

老爷子走在明安府街头巷尾,听着人们讨论关于明安书院的点点滴滴,心里的满足和感动,以及对未来的向往,一点都不比这些百姓们少。

老爷子没想到自己活了几十年,事到如今还能感受一把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境遇,本以为按照他的出身,已经享受过世间的所有荣华富贵。

按照他的武功也已经体验过登高望远,一览众山小的快意恩仇。

这世间已经很少有什么事情能打动他,让他从心里感到激动。

但自从两年前小徒儿写给他的那封信开始,老爷子感觉有什么东西,从他心底萌发出幼芽,迟早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这是一个拥有几十年智慧的老爷子对于生命,对于每一个机遇的一种直觉。

有时候这种直觉比生死打斗之间得来的的经验更加让他值得信任。

一路慢慢悠悠穿过大街小巷,走上拥挤繁华的主街道,最终站定在一个朱红大门面前。

眼前的大门不宽也不高。

要说雄伟比不上定王府的大门,要说威严比不上明安府衙门的大门。

但他只静静地伫立在这里,安静,祥和。

就能给人一股智者的气息。让人打从心底里对这里产生向往和好感。

大门顶上的牌匾,安安静静的写着四个字,明安书院。

这是他亲笔所题,老爷子已经有很多年不给别人家提字。就是书信或者拜帖,也很少有老爷子亲自写的,一般都是管家代笔。

这些年市面上流传的关于老爷字的笔记,要么是假的,要么就是早些年的。

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书法到底到了何种程度。

老爷子偶尔听小徒弟锦绣说过,这些日子有不少外地慕名而来的读书人,特意来书院大门前膜拜他的字迹。

所有人都说老爷子已经到了返璞归真的境地,成为真正的书法大家。

但只有老爷子自己清楚,为了这四个字,他足足练了近半年的时间,每日早起半个时辰,晚睡前半个时辰,什么都不写,单单只写这四个字。

不是怕写不好,就是觉得无论怎么写,都不能体现他对这座目前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书院蕴含的所有期待。

但真的到了那一刻,老爷子发现之前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由心而发,自然而然,笔下就出现了四个这样的字。

老爷子缓缓推开书院大门,背着手迈步进入,还未开学,这里没有一个学生,也没有一个先生,有的只是偶尔来洒扫的小厮下人。

但老爷子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已然熟记在心。每一个区域的功能,每一间教室的年级排号,每一个办公室的作用,老爷子心里一清二楚,自去年入冬以来,他每日必须要来这里溜达一圈,亲自瞧瞧有哪里建的和自己所想的不一样。

毫不夸张地说,这间书院倾注了老爷子无数心血。

锦绣自然也知道这一点,别看老爷子在家里和魏老爷子二人十分悠闲的样子,偶尔出去爬爬山,钓钓鱼或者去城外的别墅住一段日子。但老爷子用在这里的心思比他这个做学生的多了太多,有时候锦绣都会为此感到羞愧。

是他一封书信,将老爷子哄骗于此,给老爷子立了一个伟大的,或者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让老爷子心甘情愿的住在这里,为他建设明安府的一环添砖加瓦。

锦绣心知,老爷子对此一清二楚,但老爷子心甘情愿。

正是因为这心甘情愿四个字,锦绣才更加愧疚。自从认识以来,锦绣从未对师父做过什么值得说道的事情,但师父为了他,顶着京城皇帝的压力,搭上自己积攒了一辈子的好名声,来给他张罗。

从未想过,如若这件事情失败,将会面临怎样的困境。

正是因为这样,锦绣心里才会更加有急迫感。他想早日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如若这一切能提前实现,师父面临的压力将会小很多。

因此,开年以来,随着第一声春雷的炸响,明安书院正式开学。男子书院院长谢清风,女子书院院长姜良缘。

在明安府大大小小官员的见证下,在明安府富豪乡绅以及特意邀请来的百姓的见证下,锦绣和师父共同揭开明安书院的牌匾,明安书院正式面向天下读书之人。

藏书楼学术报告厅

明安书院的建立对明安府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性意义。在此前的几百年内,整个明安府是没有任何一所书院的,就连小小的私塾都不存在。

知识在各高门大户之间,属于敝帚自珍的好东西。

明安府的大户人家也只是花大价钱将西席先生请回家教导自家孩子,普通百姓家若是稍有余钱,想让自家孩子读书识字进学,是没有这个门路的。

百姓不是不知道读书的好处,但越是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性越强。

锦绣以前就听人说过,和元老爷相熟的周老爷家祖上曾经出过一个读书人,当时周家祖上族长发现族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孩子,遂萌发念头,想送那孩子去读书,可周家没有门路,最后走关系走到了当时县衙的一位师爷头上。

那位师爷的岳父听闻曾经是个秀才,上了年纪,闲赋在家含饴弄孙,日子过得很是清闲,周家送上了族中一半的家产,才让那位师爷的岳父答应收周家的孩子为徒弟教导孩子读书。

逢年过节礼物不断,周家全族将那位老秀才当成祖宗一样供着,就为了对方能对他们家孩子倾囊相授。

可一位老秀才,说实话,本身才学有限,年近30才考上秀才,能教导的也不过是一些自身经验。

就这,周家都对那人满怀感激,几十年下来,周家族人依然和那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尽管周家如今已经发达,而对方早已没落,但周家人上对方家门,也依然将对方当师长供着。

这件事一方面说明周家厚道,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明安府的人想读书是多么的不容易。

越是贫穷的地方,民智未开,百姓受到的教养有限,眼界有限,懂得的道理有限,或许就跟戏文里唱的,农夫农妇,只以为皇帝每天吃的香喷喷油汪汪的葱油饼,种地用的都是金锄头,这已经是他们想象的极限。

很多人做梦都想自家孩子能够读书,也有很多人根本想不到让自家好好一个劳动力大小伙子读书,对他们家能有什么好处?

但总的来说,锦绣对建立书院这件事是抱着志在必得的态度,让百姓能读书,明智,是锦绣能对这里做的最大努力。

去年为了给庄子上的孩子们教导乘法口诀,基本算数,锦绣就和衙门里的官员们私下里斗了一场,虽然最后全部被他强力镇压,别人碍于他的暴力,敢怒不敢言。

那些人至今被他压在手里,整天无所事事,过着朝九晚五的养老生涯,但凡他在一日,这辈子升迁无望。还有些不听话的,直接被他送去矿场挖石头。

那些人表面上看似乖巧听话,像是认命了一般,领着衙门的俸禄,浑浑噩噩过日子,不掺和衙门里的事,成为边缘人物一般,只用冷漠的眼神观察着衙门里的一切。

但对方怎么想的锦绣心里清楚的很。他们都在等锦绣为了自己的行为,自食恶果的一天,到了那时候就是他们挺着腰杆站出来联合所有文人指责打压锦绣的时候。

虽然锦绣不会让自己落到那个地步,那些人的愿望注定要落空了,但从这件事里就能知道在这些贫穷的地方,知识垄断已经到了何种地步。

否则也不会因为当时锦绣和府城卫家的时候,卫家因为出了一个周文岳父明南郡王不知道第多少房小妾,就能在明安府上到知州下到百姓之间,横行霸道,无所顾忌。

但凡当时明安府消息灵通一些,知道其中的猫腻都不能被卫家耍的团团转,由此可见,这地方的落后。

这让锦绣不得不想起了在前朝实行九品中正制的时候,上品无寒士,寒门无贵子,底层百姓想要出一个当官人,难于上青天。青云直上的路基本被上层紧紧握在手里,根本不给下层百姓一点挣扎的希望。

上层的士大夫们几乎从出生就拥有了一切,他们的出身是站在底层百姓奋斗一辈子也够不着的位置之上。

到了本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就是为了对抗打压读书做官被上层垄断的局面。现如今的科举制度虽然还不够完善,商人之子参加科举也依然受到种种限制和不公平待遇,但相比前朝,已然有了很大的进步。

像锦绣老家城关镇那种地方,在前朝就有了书院,到了本朝,书院逐渐形成规模,一个小小的县城书院,能与州府的府学形成对抗之势,还勾搭将军府的二少爷去那里当院长,足以说明城关镇是多么繁华的城镇。

锦绣能出生在那里,是他的幸运。

而从今天开始,锦绣希望每一个出生在明安府的孩子,也能拥有这份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