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页(1/3)

这不,米粮铺子对面的茶楼今天又是高朋满座,说书先生口若悬河的来了一段儿众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尽管在座的都能轻松背下说书先生的词调,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寿管家背着手低调的走进茶楼找了个无人的角落坐下,只见说书先生折扇一合,正襟危坐,口中道:“元大富元老爷小时候啊,家境还算殷实,元家老娘给他买了个大他三岁的童养媳周兰娘。

两人自元大富十六岁圆房,到元大富二十二岁,元夫人二十五岁,都未生出一儿半女。

元夫人首先提出给元大富买两房小妾,用以为元家开枝散叶。

次年,元大富二十三岁,元家弄瓦之喜,有了长女元春绣。

为此两口子不约而同的松了口气,谁知这口气松的实在太早了,自从生下长女春绣后,元大富家竟一溜儿生下九个闺女,尤其八娘雪绣出生后,元大富年近三十,此后十二年,元家再无一儿半女出生。

直至四年前,元家终于有了九娘出绣。

自此,元家成了整个城关镇家喻户晓的人家。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消息了,老朽在此不做赘述。”

元老爷命中无子的传闻,又一次给茶馆里说书先生的故事添加了厚实的素材,碍于元大富在城关镇的地位,大家明面上不说,暗地里用眼神交流了三大箩筐的八卦。

直至三年前,元宅终于传来了一声嘹亮的婴儿啼哭,元老爷激动的笑声传遍了整条乌兰巷,元家大摆三天流水席,来往客人,不论身份地位,只要向元家宅子方向道一声恭喜,就能大鱼大肉吃个肚儿圆。

至此,整个城关镇的人都知道,元老爷家,终于有后了。

然而好景不长,元老爷激动的余韵还未过去,脸上的红光愈加有神时,元家下人间慢慢传开了一个消息——锦绣少爷怕不是个傻子!

生母秀娘元家后院

元大富是个胖乎乎的商人,小眼睛单眼皮,圆溜溜的脸上时常挂着和蔼的笑,给人的印象,永远是笑眯眯的地主老爷。

然而元大富生出的儿子,不论其他,但就外貌来说,白嫩可爱,乌溜溜的大眼睛初具桃花眼风情,可想见日后会长成何等招人模样。

以前元家主母周兰娘经常拉着堂妹周秀娘的手感叹:“要不是我亲眼看着锦绣这孩子从你肚子里生出来的,单看这样貌,是万万想不到我们元家和周家能生出这等漂亮精致的孩子的。”

周秀娘倒是个心大的,闻言不在意的挥手:“姐姐,老爷是长的磕碜了些,元家不管姑娘还是小子,也没有一个长的比锦绣好看的。

但咱们周家姑奶奶那辈,可是出过大美人儿的!锦绣这孩子样貌一看就随了咱们老周家!”

当然,这些对话发生在一年前。

究其原因,元锦绣生母,周秀娘,在生下元锦绣后一直缠绵病榻,拖拖拉拉两年,终于在去年秋天去了。

享年,二十有二。

这事要元锦绣说,还真没什么爱恨情仇在里面,父亲元大富和母亲周兰娘,属于当下典型的夫妻关系。

元大富对周兰娘,算得上相当有良心,有责任感的丈夫。

母亲周兰娘是祖母给父亲买的童养媳,比父亲大三岁,可以说,元大富是在周兰娘背上长大的。

两人自元大富十六成亲,至元大富二十二,历经六载,未有生育。

其后,迫于压力,周兰娘做主给元大富从乡下清白人家买了两个姨娘,一刘姨娘,膝下育有元家长女春绣,三女月绣。

一王姨娘,膝下育有元家元家二女朵绣,四女月绣。

三年间,一连生了四个女儿,没一个带把儿的,夫妻两人都坐不住了,随后元家又有了姨娘钱氏和冯氏。

钱氏膝下育有元家五女夏绣和七女冬绣。

冯氏膝下育有元家六女蝉绣和八女雪绣。

至此,元家后院一位主母,四位姨娘,共生养八位姑娘,无一男丁。

此后十年,元家更是连一个姑娘都未有降生。

元大富和周兰娘两人,求神拜佛,修桥铺路,善事没少做,终于在四年前,四十四岁高龄的周兰娘,老蚌怀珠,生下了元家的九姑娘,出绣。

周兰娘虽有遗憾,可惜不是个小子,但仍十分感恩。

同年年初,周兰娘娘家村子遭灾,娘家堂妹周秀娘与家人在混乱中失散。

年仅十八岁的周秀娘带着三岁的侄子周文,一路乞讨为生,找到城关镇,投奔堂姐周兰娘。

彼时周兰娘的年龄都能做周秀娘的母亲了,见了病恹恹的堂妹,心生怜惜,将人留下,准备好吃好喝将人养着,将来好说门亲事。

熟料养了几个月,大夫告诉周兰娘,周秀娘由于年纪小,之前没少吃苦受罪,身体亏损的厉害,以后怕是很难生育。

且于寿数上也有妨碍。

如此一来,好人家怕是不会娶周秀娘这个媳妇儿了。

周兰娘无法,和周秀娘商量一番,与其日后无儿无女在外面被人欺凌,最后落得个无依无靠的结果,不如直接进了元家后院儿,还有堂姐照应。

与此同时,两姐妹还能名正言顺的照料侄子周文,周秀娘觉得这是再好不过的安排了,对此感激万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出绣满半岁时,周秀娘被诊断出怀孕三个月。

大夫劝说:“姨娘身体底子已经被掏空,如若执意要生,恐会遭遇不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