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风雨欲来(1/1)

王允此人,最广为人知的就是《三国演义》中——借养女貂蝉策反吕布,以此成功诛杀董卓的事迹。

正规史载与《演义》有所不同,王允只用了离间一计,所谓的美人计并不存在。可不管是哪个版本的王允,都是成功诛杀董卓的首要功臣,也是反董势力中的中坚力量。

因此,同样以“诛杀董卓”作为自己短期目标的荀启,从最开始便关注着王允的动态,并在群宴上刷了一定的存在感,等待王允上钩。

他需要王允的消息网,同时需要知晓王允一派的重要动作,以免在不知情的状况下,与王允等人反向发力,反而妨碍了灭董大业。

至于为什么不毛遂自荐,那是因为他虽然与王允有着相同的目标,但他并没有投入王允势力的打算——

一来,投入王允的势力,则必须听从王允的安排,这将大大限制他的能动性;二来,以他的年龄和声望,就算成功投入王允的势力,也很难得到王允的重用。与其让王允高看一筹,使付出与回报极不对等,倒不如拐着弯让王允自己上门。相同的心力之下,主动拉拢的总是比送上门的更显珍贵。

于是乎,荀启任由王允发挥,表演了一场生动的拉拢大戏。

他十分清楚,光凭群宴上的那些表现,只能让王允对他升起几分关注,尚不足以令王允对他刮目相看,王允此时此刻找上门,不过是看中了他身后吕布。

但是对于荀启而言,目前这样的情况已经足够,甚至可以说是“正中下怀”,过多的关注反而会招来负面影响。

荀启耐心地陪王允对完戏,带着王允送的一卷古籍回到将军府。

刚回房没多久,吕布就恰好“路过”他的房间,提着剑进屋。

荀启放下竹简,起身行礼。

吕布抬手制止,张口即问:“方才去太师府,可曾……有不同寻常之事发生?”

这话好似问的奇怪,但结合语句前的微妙停顿,大概吕布真正想问的是“董卓是否有为难于你”。

这句疑问,并非关切,而是探询。

毕竟,再怎么说,荀启目前担着吕布亲兵这个名头,在外代表了吕布的一部分颜面,如果董卓无故给他难堪,那便代表董卓在下吕布的脸面,借机打压他。

以董卓前些日子对他的猜忌与责骂,若董卓特意找荀启过去为难,那便说明董卓已对他不满至极。这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

荀启剖析明白吕布的心思,没有故意夸张地抹黑董卓,蓄意编造事实。他再怎么想推动历史进程,让董卓下线,也不会在这些不必要的事上撒一些可能会被拆穿的谎言,凭白消耗吕布对他的信任。

他如实描述了董卓在酒宴上的一言一行,等吕布松了口气,又自然而然地转移话题,将李儒与王允的行为七分真,三分似是而非地透露给吕布。

“李文士似对我有一些误解,言语间颇有几分锋芒;王司徒平易近人……临走前还赠了我一册书籍。”

吕布一直对李儒颇有微词,听了这话,越加觉得李儒碍眼。他正思量着该怎么回敬李儒,冷不丁听到荀启提到王允,对王允异常言行感到疑惑的同时,也略有几分好奇:

“什么书?”

“方拿回来,还未看过。”荀启毫不犹豫地将那册系着红绸的竹简递给吕布,全然一副敬重、信赖,并且对那册书籍毫不在意的模样,“将军请看。”

吕布当过主簿,对文字生涩的古籍也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他打开竹简,从头到尾迅速看了一眼,脸色逐渐沉了下来。

荀启明知故问:“将军,此书可有什么不妥?”

吕布收起竹简道:“这份竹简,先交由我掌管……府中书阁中藏有许多文籍,你若得空,可携带令牌前去阅览。”

意思是让荀启不要再问,这竹简被吕布没收了。当然,作为补偿,吕布允许他去将军府私设的书阁中读书,只要是书阁中有的书,随他查看。

荀启仍坚持着自己最初表现在吕布面前的人设,顺从地应下,当真不再表现出任何好奇。

吕布见此,越加合意,便多叮嘱了一句:

“再过两日,太师与我将率军东征。你待在府中,万事听从主事的安排,若非点卯巡城,尽少出门。”

荀启一口答应,眼中适时地露出不解。

吕布解释道:“可还记得那日与你起争执的持担少年?他是胡轸的族人,那日被你打倒在地,这几日一直在那道巷中找寻你的踪迹,伺机报复。虽不是什么大角色,但因着事及胡轸,而胡轸那厮出自西凉,有不少亲朋住在城中……终究需要小心一些。”

关于那位扁担少年的身份,荀启早已知道。

为了找那么一个不是好人、敢于出言不逊,又不惧被吕布报复的人陪他“搭戏”,他当真用心良苦。

心里早就猜到后续发展,但荀启还是适时地露出惊讶之色。

吕布又随口宽慰了几句,带着那卷古籍离开了。

当天下午,有一个送信者送了一片木牍过来,指明交给荀启。

门房找主簿核对过上面的文字,发现没有任何异常,只是一剂寻常的药方,这才找人送给荀启。

荀启一看上面的内容,就知道这是席斐送来的养身配方。他无奈地把东西收好,觉得白收一张药方似乎不太好,便趁着送信人没走,把自己回来前在集市买的陶人交给对方,让他回去复命的时候顺带着捎过去。

这之后,除了找人帮忙,带着药方去药馆配药,荀启在吕布离开前,每日都会去书阁看书,打发时间。

吕布通过最后的两日观察,未曾发现荀启的异常之举,散去了最后一层疑心。

在董卓的又一次出征前,长安城内的每一处都平静祥和,只有少部分敏锐之士察觉到暗处那汹涌的波涛。

两日后,董卓出征,留下他的亲族,以他的亲兄弟董旻、董擢为首,替他镇守大本营。

除了董氏一族,董卓的嫡系将领与原本在城中拱卫治安的高级将领都被董卓带走,随他一同出征。唯有女婿牛辅率军据于陕地,以便两头支援。

这一做法虽一定程度上防止因为部将背叛、里应外合而引起的哗变,却清楚地展现了董卓的多疑与猜忌,让不少兵将寒了心。

同时,也让城中一部分有心人找到可乘之机。

董卓、吕布走后,荀启在将军府又宅了两日,于第三日清晨起了个大早,穿上巡城卫的盔甲准备出门。

蛰伏了这许久,也是时候该出来“干活”,松快松快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