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离枝之酒(3/4)

虽然这个猜测有些不太愉快,但他这次也算因祸得福。

可能因为体内受到刺激的缘故,原主几乎丢失了一干二净的记忆竟隐隐有了复苏的趋势。

说到底,“我杀我自己”并不是真正地杀死自己、取而代之,而是本我的融合。

在自我的保护机制下,为了不使融合的两方记忆错乱,占高纬度优势的那一方会保留记忆,同时,低纬度那一方的记忆将暂时被大脑封存,直到彻底融合后才会一点点地解开。

然而现在,因为外界危险的刺激,身体在求生本能的引导下,主动调动所有细胞的活性,唤醒了隐藏在当中的一部分回忆——

他与席斐并不是亲兄弟,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也不存在任何户籍上的关系,却能称上一句“相依为命”。

席斐与荀家似乎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他与席斐离开颍川,一开始是为了避难,后来是为了荀爽。

荀攸出事是二人来到长安才发现的,而荀攸不但与席斐存在某种关联,也和他荀启有着某种关联。

……

而在一大堆模糊的记忆片段中,他还找到原主不惜损伤元气,也要马不停蹄连夜赶路的原因——

他得到错误消息,以为席斐被董卓的卫兵捉住,关进了长安狱。

可以说,另一个荀启冒着生命危险,假扮道长混入守卫重重的监牢,最初并不是为了荀攸——当时他并不知道荀攸被抓——直到进去后没找到席斐,同时发现了荀攸的危境,这才仓促出面,及时救下荀攸。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原主千辛万苦地假冒道士闯入,最终却手忙脚乱,像是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一样。

——他根本没料到自己会和董卓正面起冲突。

不管怎么说,得到这几段记忆的荀启终于对席斐放下了一部分戒心。

毕竟,能让另一个自己全心相待,并且视为家人的存在,应当值得托付信任。

当然,出于谨慎,他暂且不会百分百地相信对方,只相信自己的眼睛与感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