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助学基金(1/2)

!--go--

什么叫思维的升华?

其实很简单,就是思考的逻辑方式。

说的再直白点,就是想问题更周全也更灵活,不那么死板教条,遇到困难不会一根筋的梗着脖子硬上,会通过其他方面来解决。

一般来说,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和成长经历、学习、家庭环境、眼界见识、信息获取度等等因素息息相关。

如果是天生的。

徐杨就算重生怕也是做不起这么大的事业,因为重生只是给了他一个机会,并不是说就再不会遇到困难。

相反,越是他着这样走捷径的人,遇到的困难就越强大。

正常人做事儿,脚踏实地的做事儿,也会遇到很多困难,但难度和数量都是有限的。

可重生者呢?

基本上都是在很短时间内就崛起,速度非常快,在极短时间内完成了普通人十多年都不一定能完成的事业。

遇到的困难自然也会更多,相当于把别人十多年里遇到的困难都集中在了短短几年内。

当然,重生者的优势可以帮他避开一些困难,但总有一些是避不开的。

比如说同行的竞争、新旧势力的冲突等等。

遇到困难怎么办?

撂挑子不干了?

当然不行。

只能想办法解决。

这点,重不重生都一样。

重生只能给他提供一个提前起步的机会,和看的比较远的大局观。

细节方面,因为他不是什么技术人员,也不是什么高科技行业的从业者,只是一个搞古玩的,所以,在细节方面真帮不上什么忙。

至于他做事儿的思维方式,则一直在进化中。

随着他的财富、社会地位以及信息的获取能力、人脉等要素的提升,思维方式也在一点点发生变化。

一个一穷二白的高三学生,和一个身家百亿的大学生,处理同一件事情时,方式是绝对不一样的,哪怕是同一个人。

他也一样。

当然,做这种和全行业为敌的事情,一般人脉和他的财富也帮不上什么忙,也没有重生前的案例可以参考,只能自己想办法。

他现在能想出来的办法,就是进行自我限制。

让出一部分空间给那些人去折腾。

他也不打扰对方,自己在自己画的圈子里默默耕耘。

这就挺好。

等羚羊科技上市。

等他的人脉发展到比较高的层次,有了金钟罩和护身符之后,再把圈子放大,甚至彻底抹除。

但换个人,想到的办法和未来可能就不一样了。

比如说王海洋,在发现困难之后,只会感觉对方势力非常强大,是无可撼动的,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死,要么别干。

这不是能力问题,纯粹就是身份和见识的差距。

徐杨的见识可是从未来带回来的,很清楚这些现在还根深蒂固的势力,在未来会被一步一步瓦解,虽然还不够干净,但瓦解的也差不多了,基本上不敢想现在这样光明正大肆无忌惮的搞事情。

这种“见识”,说出去都没人相信,尤其是03年这个时间点上,这些顽固势力的权势正处于巅峰,要钱有钱要权有权,在国内基本上是无敌的,除了互联网这个新兴领域。

所以,有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王海洋更兴奋。

连夜开工,构建这个基金会的各个细节,从成员组织到口号和宗旨,从整体构架到费用标准等等。

反倒是徐杨自个儿暂时插不进手去了。

因为在做具体事情的能力上,他是真不如王海洋这样的干将。

他就是个掌控大方向的,只能偶尔在细节方面提一点建议给点灵感。

一直到天亮。

整体框架才算有了模样。

说真的,做公益基金,其实挺简单,国内多的是人玩这个。

但想要做好,还要做大做强,这就不是一般的难了。

尤其是管理这一块。

不管是人工管理还是资金管理,都很难。

因为这不是管理公司内部的员工,而是志愿者,管理公司那一套,不能用在管理志愿者上。

偏偏徐杨和王海洋又都非常清楚。

只要是和人沾边的事业,管理都是重中之重,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家公司甚至一个国家,都一样。

因为人不是机器,人是非常复杂的一种存在,要是管理工作跟不上,一定会乱套。

所以,俩人都是从管理这一块入手,想的就是在成立之初就把基调定下,尽可能的把可趁之机消灭在创立之初,这样,才能在正式运营的过程中降低犯错和出现意外的概率。

上午,上班时间到。

张晓颖一到公司,简单了解一下情况后很是无语:“你俩这真是,为了赚那点醋,愣是打算送出去一盆饺子。”

徐杨和王海洋对视一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